凍存管是生物樣本(如細胞、菌種、DNA、RNA、組織等)長期低溫保存的核心耗材,廣泛應用于科研、臨床、制藥及生物銀行等領域。其存放方式直接影響樣本活性、純度與可追溯性。若操作或存儲不當,易導致樣本降解、交叉污染、管體破裂或信息丟失,造成不可逆損失。掌握科學、規范的
凍存管存放方法,是守護珍貴生物資源的關鍵防線。

一、凍存前預處理:從源頭保障安全
選擇合適凍存管:使用帶O型圈密封蓋、耐-196℃液氮的聚丙烯(PP)材質凍存管,確保氣密性與抗凍裂性;
規范標記信息:采用耐低溫油墨筆或激光刻碼,在管壁清晰標注樣本編號、日期、類型等,避免僅依賴紙質標簽(易脫落或模糊);
預冷與程序降溫:對活細胞等敏感樣本,應先置于-80℃冰箱或程序降溫盒中緩慢冷凍(-1℃/min),再轉移至長期存儲設備,防止冰晶損傷。
二、短期存放(-20℃或-80℃冰箱)
使用凍存盒分類收納:將凍存管按項目、日期或類型放入標準化凍存盒(如9×9或10×10孔位),避免散放導致混亂或碰撞破裂;
豎直放置,蓋緊管蓋:確保密封圈壓合,防止冷凝水滲入或樣本揮發;
避免頻繁開關門:減少溫度波動,-80℃冰箱開門時間應控制在30秒內。
三、長期存放(液氮氣相或液相)
優先選擇氣相液氮罐(-150℃至-190℃):避免液相中交叉污染風險(如管蓋微滲導致樣本互混);
使用專用凍存架與提桶:凍存管必須置于帶編號的凍存盒中,再放入提桶,嚴禁直接投入液氮;
定期補充液氮:監控液位,確保樣本始終處于有效低溫區,防止“溫漂”失活。
四、信息管理與防錯機制
雙備份記錄:紙質凍存圖譜+電子數據庫(含二維碼/RFID追蹤),實現快速定位與審計;
顏色編碼系統:不同項目使用不同顏色凍存盒或管蓋,降低人為取錯風險;
定期盤點與質檢:每6-12個月核查樣本完整性,抽檢部分樣本進行活性或濃度驗證。